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科學??偽科學??一點感想~

  摘錄內文【一個人不論是擁核或反核也都是很正常的。然而,當你跟人辯論、試圖說服別人的時候,先把所有質疑你的人都說是刁民,然後出現這麼多情緒字眼,就代表僅僅只是停留在最下層次的「吵架」,而不是在傳播理念,連辯論都稱不上】

  對於科學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觀點去看待呢?現在我們常見到以科學與真相為名,指責與其論述不同觀點的人造假或是偽科學。先把兩方所支持的論點放到一旁,我認為真正重要的並非去指責誰的是偽科學,而是兩方的論點到底影響了這個社會什麼?


  在網路上我再找關於偽科學的資料時看到一篇Michael Shermer*1在科學人雜誌中寫【什麼是偽科學?】*2提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史家戈丁在他即將出版的新書《偽科學戰爭》中補充道:「歷史上從來沒有人自稱偽科學家的。不會有人一早起來對自己說『我要到我的偽實驗室去做一些偽實驗,取得偽事實來證明我的偽假說。』」戈丁還提供了許多詳細的例子說明:「個別的科學家(相對於整體的『科學社群』)只有在感覺自己遭到威脅的時候,才會把某個學說打成『偽科學』。這種威脅不一定來自新觀念本身,也可能是來自那些觀念所代表的科學權威、所能運用的資源,以及其他更廣泛的社會風潮等。如果某人沒有感受到威脅,也就沒有必要對他認定的偽科學給予重擊;反之,他會繼續自己的工作,樂於忽視其他怪誕想法。」】


  在他Ted的演講【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3中提到「在所有科學裡,我們尋求一種平衡介於數據與理論之間」、「有問題的理論是,你的理論可能充滿認知偏見」


  正如我們常常提到某某某並非XXX專業時,其實往往忽略掉XXX專業是否真的能夠解釋所有的論點以及問題呢?例如營養的食物與美味的食物並非必然相等,但並非沒有共同點能夠讓我們做出兼顧營養與美味的料理。所以我們是否能夠跳脫出單調的【支持】或【反對】的選擇,嘗試著去找尋背後共同的期望與理念。我想這是我們還在努力的:)


  精彩的除了文章本身以外,底下的留言討論也是值得大家看看然後想想。有的人認為該篇文章是對核能流言終結者的汙衊,也有人有不一樣的想法。但是我想正因為大家有機會討論,所以我們才能夠找尋出更多的可能性而非單純的一言堂:)


再跟大家分享一段朋友看完文章後的感想,文章如下

大致還不錯,但是作者不免於一些盲點,有幾點可以說說。


首先,作者提到科學真理。科學尋找「真理」,這是以前科學史的命題,科學家給自己皇袍加身。現在比較長進的科技史比較不這樣談,而是談「知識」的形成,這就要經過「協商」,做實驗生產論文的過程就在協商,同儕審查也是協商的一環。廣義來說科學知識要經過「社會過程」才能產生「形成或發現科學知識」的共識。


其次,回到科學知識的普及化問題意識,這假設一群科學菁英形成共識後,如何說服以為知識普普納稅人相信的過程,就是如何將科技知識轉成淺顯易懂的文字讓這些社會組的能夠恍然大悟啦,大家就會了解重力場,弦論,量子物理這些到底是甚麼啦。這是一種迷失,學界稱之為「赤字模型」,以為大家科學素養不足,這一樣走不出科學救國救社會的傳統。


文末講到重點,信任。科技與社會的衝突不在科學知識不夠普及,而是科技人壟斷資源,霸佔解釋權,用科技製造社會問題,卻無法與社會溝通,面對科技爭議只會把實驗室淨化的結果當作神符,以為燒灰加水要大家喝下就萬事OK,常常不願意攤開真實結果,迴避問題,因此失去社會信任。例如面對科技污染,公民自立救濟而來的知識過程總不被科學社群認真對待,其實這就是科學知識,面對社會問題的科學知識才會健康,否則,那是蒼白無力的知識,後者了只能為科學家自身向社會搶奪有限的科研經費而已。


*1:美國科普作家,強調科學懷疑的重要性。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Shermer

*2:科學人雜誌網站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1844

*3:【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

http://www.ted.com/talks/michael_shermer_on_believing_strange_things#t-30077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