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科學??偽科學??一點感想~

  摘錄內文【一個人不論是擁核或反核也都是很正常的。然而,當你跟人辯論、試圖說服別人的時候,先把所有質疑你的人都說是刁民,然後出現這麼多情緒字眼,就代表僅僅只是停留在最下層次的「吵架」,而不是在傳播理念,連辯論都稱不上】

  對於科學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觀點去看待呢?現在我們常見到以科學與真相為名,指責與其論述不同觀點的人造假或是偽科學。先把兩方所支持的論點放到一旁,我認為真正重要的並非去指責誰的是偽科學,而是兩方的論點到底影響了這個社會什麼?


  在網路上我再找關於偽科學的資料時看到一篇Michael Shermer*1在科學人雜誌中寫【什麼是偽科學?】*2提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史家戈丁在他即將出版的新書《偽科學戰爭》中補充道:「歷史上從來沒有人自稱偽科學家的。不會有人一早起來對自己說『我要到我的偽實驗室去做一些偽實驗,取得偽事實來證明我的偽假說。』」戈丁還提供了許多詳細的例子說明:「個別的科學家(相對於整體的『科學社群』)只有在感覺自己遭到威脅的時候,才會把某個學說打成『偽科學』。這種威脅不一定來自新觀念本身,也可能是來自那些觀念所代表的科學權威、所能運用的資源,以及其他更廣泛的社會風潮等。如果某人沒有感受到威脅,也就沒有必要對他認定的偽科學給予重擊;反之,他會繼續自己的工作,樂於忽視其他怪誕想法。」】


  在他Ted的演講【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3中提到「在所有科學裡,我們尋求一種平衡介於數據與理論之間」、「有問題的理論是,你的理論可能充滿認知偏見」


  正如我們常常提到某某某並非XXX專業時,其實往往忽略掉XXX專業是否真的能夠解釋所有的論點以及問題呢?例如營養的食物與美味的食物並非必然相等,但並非沒有共同點能夠讓我們做出兼顧營養與美味的料理。所以我們是否能夠跳脫出單調的【支持】或【反對】的選擇,嘗試著去找尋背後共同的期望與理念。我想這是我們還在努力的:)


  精彩的除了文章本身以外,底下的留言討論也是值得大家看看然後想想。有的人認為該篇文章是對核能流言終結者的汙衊,也有人有不一樣的想法。但是我想正因為大家有機會討論,所以我們才能夠找尋出更多的可能性而非單純的一言堂:)


再跟大家分享一段朋友看完文章後的感想,文章如下

大致還不錯,但是作者不免於一些盲點,有幾點可以說說。


首先,作者提到科學真理。科學尋找「真理」,這是以前科學史的命題,科學家給自己皇袍加身。現在比較長進的科技史比較不這樣談,而是談「知識」的形成,這就要經過「協商」,做實驗生產論文的過程就在協商,同儕審查也是協商的一環。廣義來說科學知識要經過「社會過程」才能產生「形成或發現科學知識」的共識。


其次,回到科學知識的普及化問題意識,這假設一群科學菁英形成共識後,如何說服以為知識普普納稅人相信的過程,就是如何將科技知識轉成淺顯易懂的文字讓這些社會組的能夠恍然大悟啦,大家就會了解重力場,弦論,量子物理這些到底是甚麼啦。這是一種迷失,學界稱之為「赤字模型」,以為大家科學素養不足,這一樣走不出科學救國救社會的傳統。


文末講到重點,信任。科技與社會的衝突不在科學知識不夠普及,而是科技人壟斷資源,霸佔解釋權,用科技製造社會問題,卻無法與社會溝通,面對科技爭議只會把實驗室淨化的結果當作神符,以為燒灰加水要大家喝下就萬事OK,常常不願意攤開真實結果,迴避問題,因此失去社會信任。例如面對科技污染,公民自立救濟而來的知識過程總不被科學社群認真對待,其實這就是科學知識,面對社會問題的科學知識才會健康,否則,那是蒼白無力的知識,後者了只能為科學家自身向社會搶奪有限的科研經費而已。


*1:美國科普作家,強調科學懷疑的重要性。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Shermer

*2:科學人雜誌網站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1844

*3:【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

http://www.ted.com/talks/michael_shermer_on_believing_strange_things#t-300772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穹顶之下-我們都生存在同樣的一個世界之中



===摘錄自影片<穹顶之下>===
柴靜:環保部門有這個義務權力
油店老闆:「你有這義務但沒這權力」
這句話,道出了某種事物的本質。
=======================


  在看這部以演講模式所拍攝的紀錄片中,我中斷了好幾次...這影片中所包含的訊息與畫面,令我回想起當初讀越多環境汙染相關的資料時所感受到的一種絕望感...我們像是失控的火車頭,一路衝向斷崖去,但我們似乎已經過了那個煞車的臨界點。似乎已經來不及了的焦慮感,曾有一段時間一直讓我睡不好覺,因為那就根本否定了我所努力的方向以及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情。直到後來偶然與一位環境教育的前輩聊天時,我把這個苦惱告訴了他,他告訴我說以他自己的觀察與判斷,他覺得台灣的生態環境早就無法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了。我問他說:「如果回不去了,為了什麼,還一直在環境教育上努力呢?」他笑了一下說:「啊~不然咧?」就開了其他的話題沒有在談到這一塊。之後我想了很久很久,我認為或許這就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做了機會可能有0.000001%的機會能改變,但不做的機會就是零。為啥不做呢?既然我們放不開的話。後來就對這個疑惑找到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就做吧。
  曾經有人說專制政權的好處是上行下效,由上而下的命令比較能夠發揮效果。但是...在這個影片當中,卻充斥著我們台灣也有的問題。大到不能倒的企業、合格但卻汙染重重、有法規卻沒執行權等等等...

無論在怎樣的體制下,【人】,始終才是真正的問題來源。

  在柴靜的影片中裡面所產生的霾害的照片讓我想起六輕旁的麥寮...六輕問題我想有許多報導*1都有述說就不贅述了。請大家參考環資的網站新聞報導或是六輕工安事件資訊網*2中的紀錄。
如果我們現在不改變,或許影片的畫面就是台灣未來的模樣。


經濟發展到底要發展到怎樣的程度呢?

  台灣有全世界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相信對空氣的危害度也很高,一些支持核能的朋友也常提到為什麼大家不願意支持對具有排碳少很多很多的核電廠。(就我而言對於核廢料後續處理到底又會排出多少的碳?是否能有一個不受地殼運動影響,萬年不變動的最終處置場安放核廢料?核災風險評估嚴重被低估,並非真正的狀況?目前人類技術到底有沒有辦法解決核災影響?在這些問題還沒被回答之前,我還是無法支持核能)我能夠明白他相信著什麼,但也明白不能夠全部人都去支持某一項技術,而不去考慮替代方案是什麼...但這個替代方案是什麼呢??對我來說還是從人們的行動開始改變起。我覺得,我們其實並不是真的需要消耗這麼多的能源。前天在社區環境教育的課中,順美老師與我們分享看了一部紀錄片the power of community: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3

  從中我看到若人們願意改變,其實我們並不是沒有機會。就是需要大家共同認同這樣的理念以及發展。我們可以做的更多,而不是只剩下對自然的掠奪,對生態的掠奪,對生命的掠奪,對人的掠奪。我認為節能並不等於經濟衰退,而是如何有效率的使用,合理的在使用資源來維持現有的舒適度,才是我們談論環境保育以及永續發展的用意。很多人誤會了,誤會說談環保都不關心人,只關心那些花花草草野狗野貓牛啊羊啊熊啊等植物動物。其實所謂的救地球,是救地球上的人啊...
  到影片的2/3幾乎都是讓人低頭,感到無力的案例。但是到了後面,柴靜開始提到英國的倫敦也曾經是霧霾之都*4,而洛杉磯在1940年代也發生過光化學煙霧事件*5。這兩個城市至今,環境已有了大規模的改善而且他們的經濟並沒有隨之削弱,反而更加改善。


  最後我引用穹顶之下影片中的話語作為結語,希望我們都能夠做出最好的判斷與決定,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但是我想,做出一個能夠符合自己道德良知判斷的行動。那必然就是一個好的嘗試的。但願每個人的小小努力,將改變這世界,讓祂更加美好。

====
城市給了我們個人的自由
也給了這個國家三十年來的繁榮
未來還會有三四億人要進城
這個必然到來不可避免
他們會給這個國家帶來不可思議的文明和財富
但是假如用投資拉動工業和拉動城市發展的模式不改變的話
結果會是什麼...
====
*1-台塑六輕
*2-六輕工安事件資訊網
*3-The Power of Community.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 影片
*4-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ki/1952%E5%B9%B4%E4%BC%A6%E6%95%A6%E7%83%9F%E9%9B%BE%E4%BA%8B%E4%BB%B6
*5-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http://www.people.com.cn/BIG5/huanbao/56/20011128/614777.html